專訪中醫師方顥澄:
醫者仁心
「我出生的那一刻,就是在藥材店裏面。」由於父母、外公皆從事中醫相關的行業,故中醫師方顥澄(Jacky)從牙牙學語、蹣跚學步,到長大成人,當中有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藥材店內。年紀輕輕的Jacky,如今承襲家族的傳統,分別於新界及九龍成立了三間中醫診所。他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,中醫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問,更不是年長一輩的專利,它有自己的定位,且在醫療體系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踏上中醫之路
生於中醫世家,日復一日地察看家中的長輩如何診症、抓藥,想必會在耳濡目染之下萌生做中醫師的念頭吧?但事實卻不然。小時候,Jacky覺得中醫是較低等的工作,中醫師既不像其他專業人士般每天穿西裝上班,而藥材店亦不太潔淨,令他自幼便對中醫這個行業生厭。後來,他親眼目睹不同病人都因為中藥材或中醫療法而痊癒,開始對中醫改觀,並選擇修讀中醫。畢業之後,他想把知識學以致用,故決定離開母親的庇蔭,自立門戶開設「明月堂」。
命雖天定 運在人調
儘管Jacky是個老闆,不過他亦會親力親為替病人診症。他憶述起最難忘的一次經驗,是幫助一位患有「耳閉」(即西醫角度的「耳聾」)病人恢復聽力。最初,病人只剩下兩成聽力,在西醫那邊注射了數次類固醇仍不奏效,唯有另覓方法,到Jacky的診所求醫。Jacky先為病人做針灸,再開藥給他,慢慢做了三、四次治療後,病人的聽力竟然提升至四成,就連西醫也覺得難以置信,讓他感到十分鼓舞。
行醫短短數年,他曾遇上不少奇難雜症,對中醫有深刻的體會之餘,更深信一句說話:「有些東西是注定的。」此話絕非陳腔濫調,而是他慢慢領悟出來的道理。有些人的體質注定又濕又熱,然而我們是否只能發揮樂天知命的本色,任由體質擺佈?接受現況固然重要,但我們其實可以在一至二成的基礎上作出變化,盡可能改善身體的情況。以那位耳閉的病人為例,比起只有兩成聽力,四成聽力已是很大的進步。Jacky所重視的,正是治療前後的些微差異。
中西互補
西醫治標、中醫治本,兩者似乎不相往來,同時也不分軒輊,各有支持者。而Jacky對中、西醫之爭卻有另一番見解:「其實中西醫沒有所謂優勝、優劣的地方,我們就如瞎子摸象一樣。中西醫的起源點並不相同,西醫是微觀學、微量學,而中醫講求互動性,與環境學、生理學、人文學有關。」他認為,中、西醫並無互相抵觸的地方,倘若把兩者的優點合併,可以互補不足,推進醫學的發展。
作為新一代的中醫師,Jacky銳意在各個範疇上作出新嘗試。他試過走訪老人中心,為長者提供講座及義診服務,並開發了一個中醫系統,梳理不同病症之間的關聯性。在他看來,中醫的發展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他覺得當務之急並不是用科學化的模式做採集或分析,而是要令中醫的理論更加扎實。
「中醫有自己的強項,而如何去把握這些強項,加以研究並深化當中的理論體系,便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。同一時間,透過深化我們的體系,可以形成明確的優勢,令中醫能在將來的醫療體系裏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。」Jacky不但具有前瞻性的眼光,更努力把握每個機會推廣中醫。相信這位抱有熱誠的年輕人,將會引領中醫走向一個新紀元。